当前位置: 主页 > IT技术

黑科技图书馆-黑科技为什么叫黑科技

发布时间:2023-05-31 16:10   浏览次数:次   作者:佚名

图书馆工作怎么样_黑科技为什么叫黑科技_黑科技图书馆

福田区教科院附小学生佩戴运动手环进行体育训练。

“Three,two,one,go!”在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下称“教科院附小”)的操场上,学生们佩戴着智能运动手环,伴随音乐律动逐项完成体育训练。操场一侧的电子屏幕上,学生平均心率、平均步数、练习密度等运动数据正实时更新,并将最终形成电子成长档案送至老师手中。实行智慧体育教学以来,该校学生健康优良率得到显著提升。

引入“黑科技”让体育教学更加精准、有效,是近年来教科院附小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教科院附小着力打造教育信息化提升系列工程并取得长足进步,获评教育部“2021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人文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实验学校、深圳市“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学校、福田区STEAM项目实验基地学校、福田区AI赋能教学实验学校等殊荣。

“从推进课堂改革到智能空间建设,再到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学校致力于打造智能教育名师的摇篮、新型教与学改革的基地、信息化教学研究的平台和智能教育辐射的中心。”福田区教科院附小校长刘锐娟表示,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学校焕发出全新活力,师生获得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学子更加精彩绽放。

撰文:蔡敏玲 徐燕 魏明萱

受访单位供图

升级重构智慧校园空间▶▶

为构建“未来学校”搭好平台

走进教科院附小,多数人会被古色古香、绿萝如瀑的校景所吸引,却鲜有发现其背后潜藏的硬核科技。实际上,该校每间教师办公室、教室和功能室都覆盖有千兆网络信息点,所建的千兆宽带不仅实现了“班班通”,更与省、市、区教育网光纤相互联通。

近年来,在原有的硬件基础上,学校又着力推行教育管理数字化,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掌上附小”教学管理系统黑科技图书馆,建设附小特色数字中心机房,实现评价系统云处理、学生学业成绩大数据综合平台分析。学校还优化完善了教学资源库,学科资源覆盖率达100%,大大充实了知识的“储粮仓”。

5G技术到来,如何将其运用到学校管理中?一方面,学校利用5G,将视频监控与机器人相结合,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巡逻;另一方面,以“5G+互动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启用“自动跟踪录播教室”“未来阅览室”等先进的信息化设施,鼓励跨校区课程协同共享。“目前,学校已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刘锐娟表示。

除了硬核的外在条件,学校的教学空间也悄悄发生蝶变。以“云”为支撑,以学科、时代、文化、人本为特色,教科院附小重构创新教学空间。目前,学校主要形成了五种空间形式:一是“研学创中心”,该中心是基于项目式学习、问题探究、满足高水平学习者(教师、学生)能力的学习研究创新空间;二是“学科大观园”,该空间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构建学科教学情景空间、全学科班级图书角,在真实空间中感受学科魅力;三是“学校文化长廊”,该空间旨在打造智慧图书馆、校园历史博物馆,集中展现学校校园文化;四是“创意盒子”,作为一个创新型的孵化器,师生可以在此参与各种科技类创新项目,实现“让创意可见,让思维有型”;五是“云上学院”,该空间旨在搭建自选式创新学习超市,组建项目化学习网络社区空间。

新设备、新空间之下,教师开展教学有了更多元的抓手、学生参与活动有了更为丰富的载体,创新、创意在这里不断迸发,学习变得更加便捷、立体与高效,“未来学校”样态呼之欲出。

智能化教学推动课堂改革▶▶

“学科大观园”迸发别样活力

“福田区教科院附小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与应用能力,为教师减负和赋能。”刘锐娟表示,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学校将智能化手段与工具应用于各学科中,在信息技术赋能下,各学科积极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学科大观园”迸发出了别样的活力,课堂内外出现了新气象。

比如,在语文学科,学生听写字词不再依赖课堂,只要打开听写小程序,便可随时随地进行自主训练;同样地,在阅读小程序里,学生不仅能阅读大量课外书,还可同步记录自己的读书速度、进度、答题正确率,并最终生成量表反馈给老师。

在数学学科,课堂上,老师使用“希沃白板”创设形象生动的动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思维可视化,在互动游戏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针对低年段的计算问题,学生则可使用由教师专门设计的“口算卡牌”游戏,在“游戏作业”中巩固口算能力,还能线下动手制作卡牌,互相竞赛切磋,感受数学计算的趣味性。

在体育学科,科组利用运动数据采集装备和综合管理平台精准监测学生体能训练。通过学生佩戴的传感器设备,可实时采集每位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及运动负荷情况等数据,实时评估与预警潜在运动风险。从学生的各项体能状态,分析不同时间段的运动强度与训练设计是否合理,最终把学生的体质数据形成电子成长档案,为教师设计体育课程提供参考。

在英语学科,针对重点难点,老师利用动画制作软件主动设计微课,短小精悍的动画视频大大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疫情防控期间,老师利用Classin软件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黑科技图书馆,利用软件的随机点名、小黑板、抢答器、奖励、批改作业、作业反馈等功能辅助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的理想化。

在全体教师的探索之下,教科院附小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智能化教学中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如多个区级公开课获得了“在线教学”优秀课例奖;学校受邀参加深圳市举行第三次混合式教学专题培训会并做专题分享,被评为深圳市2022年春季学期在线教学优秀学校;2022年4月,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入选的共同体项目,成功召开教育部科技司立项的2021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智能体育学生数据分析与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论证会,辐射全国33所中小学校。

信息技术提升多元评价体系▶▶

让每一个生命真正精彩绽放

走进教科院附小,“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的办学目标映入眼帘。作为一所走在“双减”前列的学校,教科院附小一直探索从教育评价改革中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使得教育评价体系有了更精准、更科学的依据和准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工具,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让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正是学校在这方面的实践。

然而,如此多的评价指标如何更有效管理?学校引进智能数据技术系统——“掌上附小”。在教学方面,除了多元评价外,这个小小的系统还可全方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实现因材施教,让学校、家长看到学生动态成长。

除了学业评价,“掌上附小”还聚焦德育评价。系统建构了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该体系以少先队员普遍参与的“红领巾奖章”为核心载体,同时贯通荣誉激励、实践激励和岗位激励。在德育量化指标下,评价系统在本校可制定阶段性评价任务,实现老师评、家长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的阶段性、全过程德育评价。

“在系统评价后,我们会构建学生画像,并形成信息化成长报告。”刘锐娟介绍。

“掌上附小”后台经过对原始数据的汇总、分析,从学生的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基于信息化评价体系,对学生形成智能评价分析、诊断、反馈,形成学生每个阶段的“信息化成长报告”,构建学生画像,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适性扬长。

“未来已来,教科院附小将携手师生,借助教育信息化撬动学校发展杠杆,打造学校智能教育发展的新样本!”刘锐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