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 人工智能-知识付费到底算不算是一门生意?
其实学校、培训班、幼儿园,这些大家熟知的教育机构,本身做的就是知识生意。所以罗辑思维把知识做成生意,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与罗辑思维的概念颇为相似的就是经筵日讲。自宋朝之后,经筵日讲就被统治者正式制度化。皇帝会挑选一些学识渊博的大臣来为其讲解经史子集。以便保证皇帝在处理繁忙政务的同时罗辑思维 人工智能,依旧能够吸纳新的知识,获取新的观点。
在知名电视剧《康熙王朝》当中,就有经筵日讲的相关剧情。那么现在的罗辑思维,就可以看成是那些学识渊博的大臣,而罗辑思维的用户,就可以被视作求知若渴的皇帝。
日前,有媒体报道,“罗辑思维”母公司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交IPO招股书,拟于创业板上市。目前最大持股人为罗振宇,占比约为30%。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知识服务平台优化升级、人工智能基础研发中心建设、技术平台建设、得到学习中心系列拓展。
按照招股书的显示,思维造物是一家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的企业。
主要业务包括:线上知识服务、线下知识服务、电商·其他,三个部分。其中,得到APP已经实现350万的月活,累计激活用户超过3746万、注册用户达到2135万。得到大学,已经录取超过7000人的学员。最早期的罗辑思维公号,已经达到了1200万的订阅用户。
由此观之,罗振宇的知识生意虽然相对小众,但成效不错。当市场喜欢歌颂增量的时候,我们仍要注意像罗辑思维这样专注于存量的公司。很长时间内,罗辑思维都在专注于讨好现有的用户,对于扩张和增量并不太感兴趣。
从时代的角度来说,知识付费的诞生并不是没有道理,罗辑思维的出现也有客观的历史背景。
面对信息量的指数级增长,如今的人们已经显得无所适从。在1994年,一位名叫理查·伍尔曼的作家就写过一本名叫《资讯焦虑》的书,直言海量资讯正在让人们变得惶恐和焦虑。
人们之所以会出现惶恐和焦虑,原因说到底还是理解力的问题。资讯、信息,只有被理解,才能变成知识。人们对于知识的焦虑,其实就是理解能力无法消化海量资讯所导致的问题。而罗辑思维发动一些知名学术大师来筛选资讯、理解资讯,最终帮助用户消化资讯。整个过程就能抚慰人们因为理解力缺失所造成的知识焦虑。
但不得不说,目前的罗辑思维仍以通识性的知识为主,进行的也是通识教育。所以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罗辑思维确实很难提升人们的“赚钱”效率罗辑思维 人工智能,不具备多少实用价值。顺便插一句,到底是重视实用主义教育还是重视通识教育,目前也是教育界的一个争议话题。
对于现在的罗辑思维来说,通识性教育不实用、知识付费能否持续、把知识快餐化、碎片化是主要争议点。
除此之外,包括当年的李笑来录音事件也可以算是罗辑思维在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污点”。
对,还有就是罗振宇在《奇葩说》里的表现,也算是个减分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