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基础-上海发布《人工智能基础》系列读本,打造针对性科教读本
由汤晓鸥、潘云鹤、姚期智三位顶尖科学家担纲主编,聚焦应用领域,贯穿核心模型、基本技术、应用及社会影响四个知识圈层,带领青少年读者走进精彩、真实的人工智能世界——今天,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在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科学前沿全体会议上发布《人工智能基础》系列读本,为我国青少年普及人工智能知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要在人工智能领域达到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人工智能教育。”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表示,“我们要把人工智能当作一门基础学科来建设,而中学的人工智能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在WAIC 2022智能教育论坛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教育中心还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标准、青少年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OpenInnoLab,以及包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究项目、AI科创赛事和青少年AI未来夏令营等在内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顶尖专业团队,打造针对性科教读本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为培养人工智能原创生力军,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布局“人工智能系列读本”编写工作,面向青少年读者的《人工智能基础》就是该系列推出的首套书籍。该读本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林达华教授担任执行主编,汇集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优秀中学教师、人工智能研究员组成编写团队,合力打造可供教师课堂教学、适合学生阅读使用的针对性科教读本。
《人工智能基础》系列读本
编写团队结合AI教育实践经验,并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课程标准人工智能基础,在读本中设立知识、思维、能力3个基本目标,适配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者特点。在知识普及方面,致力于传递人工智能的基础原理、知识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思维养成方面,致力于培育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思维方式,包括编程、建模和系统思维;在能力塑造方面,致力于锻炼学习者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提升开拓创新能力。
基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年修订)》提出的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四大核心概念,《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标准》提出智能意识、智能思维、智能应用与创造、智能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围绕人工智能学科特点,编写团队遵循基础平衡、开放创新、人文关怀、模块化和项目制五大基本原则,将人工智能的感知、学习、推理和决策四项基本技术能力及其在数学上的核心——表达和模型,蕴含在整套读本的内容设计中。
《人工智能基础》读本的核心定位、基本目标与基本原则
聚焦应用,循序渐进讲好AI故事
《人工智能基础》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套共计四册、十八个章节,读本聚焦应用领域,贯穿核心模型、基本技术、应用及社会影响四个知识圈层;逐层递进的每章节围绕一个主题项目展开,与本章核心知识相融合,共同推进内容讲解。
第一册初步介绍人工智能概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打下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第二册以视觉应用为主线,学习AI原理方法,初步掌握搭建简单人工智能应用的能力。
第三册以语言语音为主线,深入学习AI算法模型,了解结构化建模的思想。
第四册进一步探索学习人工智能更高阶的能力,了解综合性应用系统的工作原理。
全书知识点科学分布,形成了均衡的学习曲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会各圈层知识联系,还能够通过实践项目循序渐进实现能力提升。
技术之上的人文关怀也在该套书籍中充分展现。读本启发青少年思考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的生活及伦理所带来的影响,引导读者形成“科技向善”的意识。读本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为指引人工智能基础,将平衡发展的人工智能伦理观和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倡导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技术可控的AI伦理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说:“这套书在学习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同样注重伦理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客观、冷静思考人工智能与人以及社会的多元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