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行业-行业开发
前几天,中石油发表了“院士谈:为什么看似简单的软件研发却是科技创新的短板?”的专题文章,文中,李院士基于CIFLog软件谈了石油专业软件研发的几个问题,非常令人警醒。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几遍,敬佩之余,也有感悟、有体会,更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一、访谈学习与体会
李院士的这篇访谈(以下简称“访谈”),对于石油专业软件发展的历史经验、本质认识、经验总结以及未来建议等几个方面做了非常形象的表述,点个赞。其中的一些话语读起来似乎比较简单, 但是作为一个在石油软件钻研了二十年的老IT,感觉有很多句子的深度,只有那些在专业软件研发走到一定深度才能深度同感。因此,我也从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1、油气专业研发中极为残酷的现状
访谈首先回顾了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开发软件投入少、起点低,是国人的强项。”
“然而,40年后的今天,国产版微机、手机的操作系统在哪儿?有影响的办公套件在哪儿?完全自主研发的大型工业处理软件又有多少?没有答案,只剩下“为什么看似简单的软件研发却是科技创新的短板”这道凄凉的问题。”
这是现实,一个非常凄惨的现实。造成这种现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对于问题的本质,访谈认为“最可怕的是找到不到问题本质,而仅仅是由问题本质反映出来的各种表象。” 因为,“软件开发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即“软件这行当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当老大才能谋生存。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极为残酷又极为现实。”
2、 那么,应该如何启动一款专业软件的研发?
“如果你决定开发一款新软件,你首先一定要树立做本行业第一的远大目标,之后还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矢志不渝地实现它并在实现后持续保持第一。”
这种研发软件的工作态度,是从过去三十年总结出来的教训。对此,访谈是这样的解释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软件开发行业,从当时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到后来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曾先后几轮组织石油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下属油田进行大型石油勘探开发软件的研发,几乎涵盖了油气工业上游业务的各领域,声势、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时至今日软件开发行业,只有东方物探研发的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系统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发的CIFLog测井数据处理解释系统成了气候,得以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分别在石油物探和石油测井这两个油气勘探重要领域奋力做到、并保持了国产大型专业化软件行业第一的位置。”
这句话是说到了关键问题:持续发展。
软件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成为解决特定问题的第一位解决方案,能够有足够的竞争力占有主流的市场,解决最为关键的路径和最为核心的业务问题,这是一切专业软件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必然不是一年两年,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是数年如一日的持续提升和不断雕琢。
3、应该如何建立专业软件开发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
“下一代智能化处理软件对抢占未来超深层复杂岩性油气藏、特殊非常规油气藏和极端条件下工程测井等领域的制高点及全面参与未来国际竞争意义重大”。
在访谈中,提到了“需要从集团公司层面迅速构建形成支持大型软件项目常态化研究及运行维护的有效机制,果断去除软件版本升级换代过程中的各种繁琐立项、评审环节,代之以是能否持续保持最大的现场装机量和应用覆盖率作为考核” 。
这就是将原有的技术研究思维,扩展到软件研发的思维。正如访谈所说,“清楚认识软件研发的本质特点,尤其有助于对石油软件开发的科学有效管理,这就是: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赋予软件研发团队更大的自主权。”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软件研发的持续发展问题,才能解决软件上的卡脖子问题。“对待研发软件的确定,是要充分看清它将来是否具有成为行业龙头老大的潜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破局,才能走出国产软件研发短板的阴影,才能不被国际商业软件卡脖子”。
4、大数据和智能化对于油气软件发展策略的改变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日中天的当下,毫无疑问,下步着手研发的CIFLog4.0的肯定是一款具备智能化的测井处理解释系统”
下面这段话,是我忍不住再点一千个赞的原因:
“但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由于地球物理行业的特殊性,即井下数据探测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注定了测井行业不能像快递物流运输、汽车牌照识别等具备精准数据库和直观监测手段的行业那样十分清晰自如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而后面这句话才是重点,“我们必须首先把测井处理解释过程的每一个单元分解开来,研究清楚哪些处理单元的数据属性、逻辑关系清晰,比较适合机器学习即具备应用人工智能的前提条件,而哪些处理单元则根本不具备。即不是靠炒作一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就可天马行空、无所不能。”
这是最近许久的一段时间,我看到的在智能化的热潮中,最能够客观而冷静的看待 技术本质 的一句话。
不仅测井软件,几乎所有油气软件,其本质都是一个业务解决方案,在这个业务解决方案中,业务流程和业务逻辑是 骨头,各种传统的计算分析模拟方法是血肉,无论是传统的数学模型还是大数据智能化方法,其本质都是工业的血肉。
正是油气专业软件的这种典型的框架性特点,才导致油气工业软件的“软件研发这个领域,不存在所谓的弯道超车。” ,“当人机交互处理软件系统都没有做好时,根本不要指望通过赶时髦做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就能出现所谓一步跨越、弯道超车的奇迹。” 是的,没有认清楚这一点,残酷的历史将会继续重复。
二、我的进一步感悟
大师之言,三言两语已然振聋发聩。
在前天晚上整理了访谈的一点感想之后,今天周末去公园慢跑一圈,途中忽然对于这篇文章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当然,是结合当前个人在专业软件研发过程中的一点想法,有些浅薄,仅作笑谈。
1、催生!要为本土软件的诞生建立孵化器,提供局部的优势。
这篇访谈中提到了研发一款软件,就必须将软件做到第一。
这太难了!
有两个国际上的现实情况很难改变:第一,头部优势已经被极少数公司占据;第二,现有的业务技术方法近年并无颠覆性发展;这两个情况导致本土软件的技术追赶极其艰难,再加上国内油气软件长期处于一种重复性研发的恶性循环,导致了这种差距极其巨大,GeoEast和CIFLog这样杰出的产品短期内很难再现。
此时,我们需要为本土新软件的发展形成一个局部优势。
我们要建立一个孵化器,对于那些可能成长的产品,以国内的组织模式和市场模式,提供必要的持续投资、技术资源、局部的市场,为他们的诞生提供一个基础环境,以免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夭折。
2、发展!要在红海中拉出蓝海,为软件未来发展建立一个空间。
目前国际软件发展并非赢者通吃。
国际顶尖的IT油服企业的软件产品,都是从一个个小软件发展和整合起来的。即便是现在顶尖IT油服公司占领主流市场的情况下,国际上众多的局部软件却在一些细分市场上,发展的风生水起。在业务环境上,你做海相沉积和成藏分析,我做陆相,做三角洲、河道、滩坝砂体;你做常规地层,我做非常规的页岩气、致密油;在新技术上,你做传统算法,我重点发展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分析;在实现方向上,你做统一模型,我做协同整合……。
科学精神与事实求是研发原则,但发展决不会仅有一条路线。
所有这些在不同细分战场上的攻坚探索,都应该受到重视和一定的扶持,因为他们可能不仅会成为一个特定环境和领域下的龙头解决方案,甚至会由于技术的发展而反向延伸到传统领域,实现时代性的赛道替代,实现革命性的产业升级。
3、竞争!打破藩篱、百家争鸣,为软件的成长建立一个跑道。
我们过去对于对于国有品牌的扶持是存在问题的。
虽然很多软件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但更多情况下,是软件没有经过足够激烈的竞争和筛选。在很多国产品牌已经可以自理的情况下持续的喂奶、过度的呵护,导致停止了自我生长。有时候,一些不合理的爱,会让好苗子也长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甚至成为吸血的巨婴。
不仅三桶油,三桶油内部的各专业公司、各个油田公司之间的自设藩篱应该被打破了!要允许充分的竞争,要允许优胜劣汰,要允许业内的强强联合,允许统一整合。长期的、低水平的重复和低水平的竞争应该变成强强整合,不同技术方法应该相互取长补短,不同业务阶段应该变成串联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我们应该有一个平等的、公平的甚至有些残酷的跑道,让这些已经逐渐长大的产品变得强壮。
是的,我们并不缺乏人才,也不缺乏有抱负有理想的石油IT人,当这些人才处于一个公平和开放的跑道上,所有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也只有如此,我们的油气软件才能茁壮成长、快速发展壮大,才能强有力的支撑油气勘探开发核心产业,才能自信的踏足国际市场的竞争。
4、整合,多技术多领域多产品整合,为油气软件的持续强大建立一个生态。
现今国际的油气软件已经不仅仅是油气软件了,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变成一个个的大数据公司、一个个业务云平台公司、一个个行业解决方案联盟体……,看看国际油公司的中广泛存在的大数据整合、云平台技术整合、智能方法整合,以及类似OSDU这样的联合与联盟,油气软件正在形成一个碾压原有局部软件的新的共生体,正在形成一个我们无法脱离的产业生态。
时代已经不允许我们“慢慢”发展了!油气行业需求持续走高的时代结束了,甚至石油行业的辉煌已经走入了倒计时。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必须探索一条新路子,一条可以让我们最快速构建技术体系,一条可以让我们将软件更高效支撑勘探开发主业,甚至,是一条可以允许我们“走捷径”的快速发展之路!
本土软件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策略了。油企、大学、IT技术公司,都需要参与构建这个新的生态。产学研的联合不能仅仅是一纸契约,更是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整合、发展机制。这种整合机制,需要制度、需要标准、需要平台、需要分工;这种发展机制,同样需要联合、需要竞争、需要优胜劣汰。而构建这种机制,更是需要将所有机制变成是实实在在的新油气工业体系。
这是油气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部分,无论是低油价还是技术趋势, 一个新的时代之门打开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