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的关系-开发转测试开发
软件测试类型的划分及重点
集成测试 C.黑盒测试 C.系统测试 E、正确。
* 系统测试把已经经过确认的软件纳入实际运行环境中。
* 确认测试则是要检查已实现的软件是否满足了需求规格说明中确定了的各种需求,以及软件配置是否完全、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及发版测试.验收测试 * 测试过程按4个步骤进行.单元测试 B。
* 开始是单元测试,集中对用源代码实现的每一个程序单元进行测试,检查各个程序模块是否正确地实现了规定的功能。
* 集成测试把已测试过的模块组装起来,主要对与设计相关的软件体系结构的构造进行测试从是否关心软件内部结构和具体实现的角度划分 A.确认测试 D.灰盒测试从是否执行程序的角度 A.白盒测试 B.动态测试从软件开发的过程按阶段划分有 A.静态测试 B,即单元测试...
针对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应该包含哪些类型的软件测试
这个还是可以谈一谈的,不要一棍子打死嘛。
不过作者明显没有全过程的测试经验,而要写一些理论性的文章。
一般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遵循以下几个阶段:需求,设计,开发和测试。
那么,测试在各个阶段的具体实现是不同的。
需求阶段,测试侧重于考察需求对业务的支持。
体现在对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业务流程,子系统划分,用户用例,状态图,数据流图等的测试,主要是业务分析测试;当然,目前很多公司由于测试团队能力不足,只能执行文档测试,找点儿文档编写方面的缺陷,以及可测性方面的缺陷。
系统功能测试计划,用例在需求阶段可以同时编写。
设计阶段,测试侧重于考察设计对需求的支持。
体现在对设计文档中的数据结构,内部外部接口定义等内容的同行评审。
另外,测试驱动开发,则要求在接口文档产生后,编写接口测试的计划和用例。
开发阶段,测试人员可以编写单元测试用例,单元测试脚本等。
这时候也应当进行代码走查和结对开发。
这个阶段测试侧重于考察代码对设计的准确实现,因此基本都是对代码本身的测试。
另外在开发阶段的中后期,开始集成测试,前面写的接口测试用例和脚本在这里都会使用。
该测试主要是用来验证系统正确集成,功能可用。
测试阶段,系统已经集成完毕或者基本稳定,系统被放到模拟生产环境中进行系统测试,在需求阶段编写的系统测试用例可以实施。
这个阶段主要是确认业务流程可以完整实施。
一般情况下,国内只有在这个阶段才开始性能/稳定性/兼容性/可用性/安全性测试。
而事实上,在前面描述的各个阶段,这些内容都应当在评审或者测试的范围内。
在这之后,就是交付甲方的UAT,之后是商业BETA等等阶段。
这些阶段是各种测试的混合,但是最核心的是系统的业务完整性,系统安全性和系统可用性这三个方面。
在需求阶段前,是立项-投标阶段,实际上,呵呵,这个阶段同样有测试存在,主要是同行评审,技术委员会实施的。
总而言之,软件测试这个东西,只是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部分,在CMMI中属于验证和确认实践。
验证和确认实践中除了软件测试,就是同行评审。
越是前期工作,同行评审的比重越大,测试的比重越小;越是后期,前者越小,后者越大。
我前文是混淆了测试和评审,用广义的验证和确认更加准确。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的概念、组成和发展方向一、CMI的概念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和应用普及,也随着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采用计算机技术,有必要加强“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Managed Instruction, CMI)”方面的研究。
CMI这一名词与概念,于七十年代初首次被提出。
Baker(1978)将CMI定义为“使用计算机来从事学生个别化教学活动的管理”。
Leiblum(1982)在详细参考各种相关文献之后,提出CMI具有的功能可包括订定教育目标、规划教育资源与进度、安排教材、提供练习与测验、统计分数、个人与班级之进度报告、统计分析、个别咨询等教学与管理功能。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的功能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利用计算机(包括计算机网络,以下同)处理有关学校教学的管理活动,这些工作由计算机来执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另一类则为有关教师配合教学,利用计算机所采取的一些管理活动,如了解学生学习目标、诊断学生学习进度、指导与指定学生适当的作业与练习、评价与比较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报告等,这些都是非常耗时的工作,若不使用计算机来辅助管理,将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
可以认为,CMI是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技术和应用,而一般意义上的CMI主要是指计算机管理课程教学那部分,而把计算机管理教学、实验等行政事务部分归于办公自动化。
也有人认为CMI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
对CMI的认识不同也影响CMI的发展。
例如:如果认为CMI是协助处理教学行政事务,则建立CMI系统就会着重教学行政事务处理的自动化、科学化;如果认为CMI就是利用计算机管理学生的学习状况,那么在开发CMI软件时,会着重于学生学习数据的记录、分析和解释;如果认为CMI是利用计算机控制教材的呈现,则会着重于教材管理的设计;如果认为CMI中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应该和老师所扮演的知识传授角色一样,则开发CMI软件或系统时,会着重于使软件或系统具有某种程度的智能,希望发展智能型软件或系统。
在本文中,笔者认为CMI主要是指由计算机管理的知识传授活动和教学管理活动,所以CMI系统是指管理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
这是由于: 1.CMI是由计算机管理的教学活动,这与由教务行政管理人员和老师管理的教学活动不同。
2.CMI只管理知识教学活动,不管理技能和情操方面的教学活动。
其理由在于知识可以经由阅读文字图形而获得,技能则必须实际操作练习,情操更必须亲身体验和领悟,目前的计算机不适合技能学习与情操陶冶,即使是计算机模拟实验也不是代替技能学习。
3.CMI是一种概念,一种技术,也是一种产品。
理解CMI概念,运用CMI技术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的关系,研制CMI产品。
CMI技术就是计算机管理和教学的技术,它包括管理科学、资源优化调度、心理学、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多媒体(Multimedia)和超媒体(Hypermedia),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CMI产品则指可管理知识教学活动的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及其他所需的设备。
CMI与CAI并不相同,尽管它们有些类似。
CAI通常指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计算机化,而CMI是指教学过程管理、跟踪、监控、反馈、评估、与教师的交互等活动的计算机化。
我们应当从教学观点去看这些名词,而不是以计算机技术的观点去看它们。
CMI是为了使教学更有效率和效果,及时准确地对教学数据进行收集、监控和决策,而CAI则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来代替部分课堂讲授和实验。
从系统拥塞来看,CAI主要涉及的对象是学生,而CMI则涉及到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
我们可以认为,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CMI必然包含CAI。
二、CMI系统的基本组成CMI系统依功能一般可划分为几个子系统:1.课程编辑子系统。
专门供教材设计者使用,作为制作课程软件的编辑工具。
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输入并编辑各种教学内容,包括多媒体材料;2.教材数据库子系统。
用以管理所输入的课程素材、测试习题和设计好的课程软件;3.监控子系统。
用于监视和获取用户使用系统的信息和学习状态,并经过一定算法的统计分析,得出用户学习水准,存储在数据库中或传输给相应的教师和管理者。
根据用户水平对用户学习内容进行控制;4.课程生成子系统。
根据用户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水平,生成符合用户个体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输出给内容展示系统;5.内容展示子系统。
将生成的数据和规则,展示在用户窗口中。
接收用户应答;6.跟踪子系统。
建立用户使用或学习档案,描绘某一阶段用户学习进步轨迹;7.定量评估子系统。
根据收集用户的学习纪录,统计分析,并评估学生们的学习成效;8.数据传输子系统。
将用户学习数据或教师评定,传输给教务系统的管理者;9.教务管理子系统。
及时获得线上学习情况,按照教务管理有关制度,进行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工作。
并将数据放入数据库;10.数据查询子系统。
按照级别,供管理人员、学生或教师查询学习状态和成绩;11.资源分析子系统。
分析学生使用资源的状...
软件测试分为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等价类划分法属于什么测试?
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典型的、重要的黑盒测试方法,它将程序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有效的和无效的)划分成若干个等价类。
然后从每个部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当做测试用例进行合理的分类,测试用例由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的代表组成,从而保证测试用例具有完整性和代表性。
利用这一方法设计测试用例可以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以需求规格说明书为依据,选择适当的典型子集,认真分析和推敲说明书的各项需求,特别是功能需求,尽可能多地发现错误。
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系统性的确定要输入的测试条件的方法。
由于等价类是在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并且等价类划分不仅可以用来确定测试用例中的数据的输入输出的精确取值范围,也可以用来准备中间值、状态和与时间相关的数据以及接口参数等,所以等价类可以用在系统测试、集成测试和组件测试中,在有明确的条件和限制的情况下,利用等价类划分技术可以设计出完备的测试用例。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设计一些不必要的测试用例,因为这种测试用例一般使用相同的等价类数据,从而使测试对象得到同样的反映行为。
对于等价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它的划分方法。
有效等价类划分 有效等价类指对于程序规格说明来说,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输入数据构成的集合。
利用有效等价类可以检验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预先规定的功能和性能。
有效等价类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根据系统的输入域划分若干部分,然后从每个部分中选取少数有代表性数据当做数据测试的测试用例,等价类是输入域的集合。
以下是对有效等价类数据集的一些例子。
终端用户输入的命令 与最终用户交互的系统提示 接受相关的用户文件的名称 提供初始化值和边界等 提供格式化输出数据的命令 在图形模式(比如鼠标点击时)提供的数据 失败时显示的回应消息无效等价类划分 无效等价类和有效等价类相反,无效等价类是指对于软件规格说明而言,没有意义的、不合理的输入数据集合。
利用无效等价类,可以找出程序异常说明情况,检查程序的功能和性能的实现是否有不符合规格说明要求的地方。
以下是无效等价类数据集的一些例子。
在一个不正确的地方提供适当的值。
验证边界值 验证外部边界的值 用户输入的命令 最终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提示 验证与边界和外部边界值的数值数据等价类划分的方法有 按区间划分。
按数值划分。
按数值集合划分。
按限制条件或规划划分。
按处理方式划分。
等价类划分的原则如下: 在输入条件规定的取值范围或值的个数的情况下,可以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两个无效等价类。
在规定了输入数据的一组值中(假定有n个值),并且程序要对每个输入值分别处理的情况下,可以确定n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在规定输入数据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情况下,可以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若干个无效等价类。
在输入条件规定了输入值的集合或规定了“必须如何”的条件下,可以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在确定已划分的等价类中各元素在程序处理中的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则应将该等价类进一步地划分为更小的等价类。
等价类表的建立 等价类表的建立如表3-1所示。
表3-1是等价类表的基础,可依据表3-1确定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可按下列步骤来确定: 表3-1 等价类表 1)在分析需求规格说明的基础上划分等价类,列出等价类表,为每一个等价类规定一个唯一的编号。
2)将程序可能的输入数据分成若干个子集,从每个子集中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数据作为测试用例。
等价类是某个输入域的子集,在该子集中的每个输入数据的作用都是等效的。
3)设计新的测试用例,使其尽可能多地覆盖未覆盖的有效等价类,按照这一步骤重复进行,直到所有的有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止。
4)设计新的测试用例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的关系,使其仅覆盖一个尚未被覆盖的无效等价类,按照这一步骤重复进行,直到所有的无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止。
等价类表与测试用例的关系 等价类表与测试用例的关系如表3-2所示。
表3-2等价类表与测试用例的关系表
软件开发的瀑布模型,一般都将开发过程划分为:分析、设计、编码...
工作职责 软件测试就是使用人工或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试某个系统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弄清 软件测试工程师证书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开发工作的根本是尽量实现软件用户的需求,测试工作的根本是检验软件系统是否满足软件用户的需求。
软件测试工程师简单的说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者和保障者,负责软件质量的把关工作。
软件测试工程师具体工作有: 1 、使用各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来测试和发现软件中存在的软件缺陷。
测试技术主要分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两大类。
其中黑盒测试技术主要有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法、因果图法、状态图法、测试大纲法以及各类典型的软件故障模型等;白盒测试的主要技术有语句覆盖、分支覆盖、判定覆盖、基本路径覆盖等; 2 、测试工作需要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完整的软件测试工作包括单 软件测试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工作。
单元测试工作主要在编码阶段完成,由开发人员和软件测试工程师共同完成,其主要依据是详细测试。
集成测试的主要工作测试软件模块之间的接口是否正确实现,基本依据是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是在软件开发完成后,验证软件的功能与需求的一致性、验证软件在相应的硬件条件下的系统功能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其主要依据是用户需求。
3 、测试人员将发现的缺陷编写成正式的缺陷报告,提交给开发人员进行缺陷的确认和修复。
缺陷报告编写最主要的要求是保证缺陷的重现。
要求测试人员具有很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 、测试人员需要分析软件质量。
在测试完成后,测试人员需要根据测试结果来分析软件质量,包括缺陷率、缺陷分布、缺陷修复趋势等。
给出软件各种质量特性包括有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安全性、时间与资源特性等的具体度量。
最后给出一个软件是否可以发布或提交用户使用的结论。
5 、测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组织与实施测试工作,测试负责人需要制定测试计划,包括有测试资源、测试进度、测 首届软件测试工程师专场招聘会试策略、测试方法、测试工具、测试风险等。
6 、测试人员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测试,保证测试工作质量,需要在执行测试工作之前首先需要设计测试用例,形成测试用例报告。
设计测试用例是保证测试质量的核心工作,很多测试技术都可以用来指导设计用例。
为了提高测试用例的设计效率,BTEST培训课程专门开设了高效设计测试用例一门课来讲授各种设计用例的技术与方法。
7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或提高测试水平,测试工作需要引进自动化测试工具,测试人员需要学会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编写测试脚本,进行性能测试等。
8 、测试负责人在测试工作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测试过程,提高测试水平,进行测试队伍的建设等。
编辑本段职业发展 测 职业方向试组长这类测试人员通常是测试项目的负责人,既要具备较高的测试技术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主要职责是制定测试计划、编写测试计划、监控和管理整个测试过程。
测试组长可以向上发展为测试部经理、质量经理,也可以横向发展为项目经理,而且通常待遇相对较高些。
测试分析师 主要职责是对系统的测试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例如缺陷分析、性能分析等。
测试分析师不但测试技术能力较强,还要具备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多方面的技术知识。
这类职务的发展空间也不错,可以发展成系统设计师等。
自动化测试工程师、测试开发工程师 主要职责是编写测试程序、执行自动化测试任务。
这类职位的测试人员至少要达到初级程序员的能力,因为经常和程序打交道。
发展空间也不错,例如可以发展为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