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链表的实现-单向链表中的元素位置视为索引均索引的作用
一.概述
单向链表是链表的一种,它由多个结点组成,每个结点Node都由一个数据域和一个指针域组成java链表的实现,数据域用来存储数据, 指针域用来指向其后继结点,即保存后继结点的内存地址。
链表的头节点的数据域不存储数据,其指针域指向第一个真正存储数据的结点。
头节点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找到当前这条链表。
二.链表的优缺点(和数组相反)
优点:随机增删元素效率较高,如果遇到随机增删集合中元素的业务比较多时,建议使用LinkedList(因为增删不涉及到大量元素位移)
缺点:查询效率较低,每一次查找某个元素的时候都需要从头节点开始往下遍历(链表的元素在的内存地址不连续,不能通过公式直接计算出元素的内存地址)
注意!!!
在顺序表中,由于数组是有索引的!在例如返回指定位置元素get(int i){}方法中,所传的参数 i 是指的索引。
而链表中是没有索引的!为了便于理解,故在此将链表中的元素位置(从0开始)视为索引,以下文中写的索引均为此意,并非是真的存在索引。
例如存入第一个元素“中国”,那么将这个元素的位置视为0,若要返回“中国”,则在get()方法中的输入的参数 i=0 ,与顺序表的使用相同。
三.插入与删除原理
(1)插入元素
前提:链表是不存在索引的,此处将元素所在位置(从0开始)视为索引。
当在 “索引”i 位置插入新的结点时:
①找到并记录原来 i 位置的结点和前一个结点pre;
②将新结点newNode的指针域指向原 i 结点;(此时pre和newNode的指针域都保存有原i位置元素的内存地址)
③然后将原来 i 位置前面的元素pre的指针域指向新元素newNode即可。(pre的指针域由指向原i位置元素 变成了指向newNode,即pre和原 i 位置元素的连接断掉。)
注意:此处②③顺序不可变,必须先将newNode的指针域指向原 i 结点,再将pre的指针域指向newNode。假设一下,如果先将pre的指针域指向newNode,pre的指针域不再保存原 i 位置元素的内存地址,那么原来 i 元素及其后面的所有结点都会丢失,最终被 gc回收。
(2)删除元素
删除元素时,只需要将“索引” i 位置前面的元素pre连接到i位置后面的元素behind即可,具体步骤:
①找到并记录要删除的原 i 位置的结点和前一个结点pre(即位置为 i-1);
②记录原 i 位置后面的结点behind;
③使pre结点的指针域指向behind
四.代码实现
首先创造一个LinkedList链表类,为了能够遍历,需要实现Iterable接口。
链表类的成员变量有:头节点head和记录结点个数的N,并在链表类的构造函数中初始化以上两个属性。
由于假设第一个元素的位置为0,所以不存数据的头节点的位置相当于是-1。
public class LinkedList <T> implements Iterable {
private Node head; //头节点
private int N;
public LinkedList() {
this.head = new Node(null, null); //头结点不存储数据
this.N = 0;
}
以内部类的方式创建结点类,结点类的成员变量有数据域data和指针域next:
private class Node { //节点类 (成员内部类)
T data; //数据域
Node next; //指针域
public Node(T data, Node next) {
this.data = data;
this.next = next;
}
}
清空链表,只需要让头节点的指针域为null,后面的所有结点都会被gc回收:
public void clear() {
head.next = null; //断掉头节点与后面节点的连接即可清空,gc会将后面的节点清空
this.N = 0;
}
返回链表长度:
public int length() {
return N;
}
是否为空: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N == 0;
}
由指定位置 i 返回一个结点的数据java链表的实现,先记录头节点,头节点视为"索引"为-1,第一个元素位置视为"索引"为0,而此处要返回的是"索引"为 i 的结点,即需要遍历 i +1次。
public T get(int i) { // i是假设的“索引”
Node n = head; //记录头节点,相当于"索引"为-1
for (int time = 0; time <i+1; time++) { //循环i+1次得到"索引"为 i 的节点
n = n.next;
}
return n.data; //返回"索引"为 i 结点的数据
}
向链表末尾添加元素:
public void add(T t) {//只需要让目前最后一个节点的指针域指向一个新的节点
//首先找到当前最后的节点
Node n = head; //记录头节点
while (n.next != null) { //n.next为null即为最后一个节点
n = n.next;
}
//创造新节点(新的尾节点),保存数据t
Node newNode = new Node(t, null);
//让当前节点指向新节点
n.next = newNode;
//元素个数+1
this.N++;
}
向指定"索引"添加元素,
这里先记录"索引"为 i 结点的前一个结点pre,那么pre的"索引"即为i-1,即需要迭代 i 次即得到pre。
public void insert(T t,int i) {
//找到"索引"为i的前一个结点pre
Node pre = head; //记录头节点,相当于是"索引"为-1
for (int time = 0; time <i; time++) { //共循环i次,得到"索引"为i-1的pre
pre = pre.next;
}
//找到"索引"为i的结点current
Node current = pre.next;
//创建新节点,新节点newNode指向原i位置的节点current
//如果先将前节点连接新节点,则前节点的pre.next将改变,原i位置节点就会被新节点替换,后面的节点就连不上了,会被gc清除。
Node newNode = new Node(t, current); //此时pre和newNode的指针域都指向i位置节点current
//将pre指向新节点
pre.next = newNode; //将pre的指针域从指向current变成指向newNode
//元素个数+1
N++;
}
根据指定位置删除元素:,i为假设的索引
先记录要删除的元素的前结点pre,其“索引”为i-1。
由 pre得到 i位置元素current。
由current得到 i位置后面的元素behind,
让pre指向behind即可。
public T remove(int i) {
//找到“索引”为i-1的pre,遍历i次即可
Node pre = head;//记录头节点,相当于“索引”为-1
for (int time = 0; time <i; time++) {//循环i次,得到“索引”为i-1的前节点pre
pre = pre.next;
}
//找到i位置的节点
Node current = pre.next;
//找到i位置的下一个节点
Node behind = current.next;
//让i的前节点指向i的后节点
pre.next = behind;
//元素个数-1
N--;
return current.data;
}
查找出数据域t在链表中第一次出现的“索引”:
此处返回的 i 同样是假设的索引。
for循环的 i 正好对应“索引”大小
//链表的查询效率较低,每一次查找某个元素的时候都需要从头节点开始往下遍历
public int indexOf(T t) {
//从头节点开始,依次找出每一个节点,求出data数据域,与t作比较
Node n = head;
for (int i = 0; n.next != null; i++) { //链表无索引,使用for循环来计数
n = n.next;
if (n.data.equals(t)) {
return i;
}
}
return -1;
}
链表的遍历:
public Iterator iterator(){
return new MyIterator();
}
private class My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
private Node n ; //记录每次迭代时拿到的当前结点
public MyIterator(){
this.n=head; //初始化当前结点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n.next!=null);//判别当前节点是否还有元素可以遍历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next() { //返回迭代的下一个元素
n=n.next;
return n.data;
}
}
=========================================================================================================
完整代码及main测试
public class LinkedList <T> implements Iterable {
private Node head; //头节点
private int N;
public LinkedList() {
this.head = new Node(null, null); //建立头节点
this.N = 0;
}
private class Node { //节点类 (成员内部类)
T data; //数据域
Node next; //指针域
public Node(T data, Node next) {
this.data = data;
this.next = next;
}
}
public void clear() {
head.next = null; //断掉头节点与后面节点的连接即可清空,gc会将后面的节点清空
this.N = 0;
}
public int length() {
return N;
}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N == 0;
}
public T get(int i) { // i是假设的“索引”
Node n = head; //记录头节点,相当于索引为-1
for (int time = 0; time <i+1; time++) { //循环i+1次得到"索引"为 i 的节点
n = n.next;
}
return n.data; //返回"索引"为 i 结点的数据
}
public void add(T t) {//只需要让目前最后一个节点的指针域指向一个新的节点
//首先找到当前最后的节点
Node n = head; //记录头节点
while (n.next != null) { //n.next为null即为最后一个节点
n = n.next;
}
//创造新节点(新的尾节点),保存数据t
Node newNode = new Node(t, null);
//让当前节点指向新节点
n.next = newNode;
//元素个数+1
this.N++;
}
public void insert(T t,int i) {
//找到"索引"为i的前一个结点pre
Node pre = head; //记录头节点,相当于是"索引"为-1
for (int time = 0; time <i; time++) { //共循环i次,得到"索引"为i-1的pre
pre = pre.next;
}
//找到"索引"为i的结点current
Node current = pre.next;
//创建新节点,新节点newNode指向原i位置的节点current
//如果先将前节点连接新节点,则前节点的pre.next将改变,原i位置节点就会被新节点替换,后面的节点就连不上了,会被gc清除。
Node newNode = new Node(t, current); //此时pre和newNode的指针域都指向i位置节点current
//将pre指向新节点
pre.next = newNode; //将pre的指针域从指向current变成指向newNode
//元素个数+1
N++;
}
public T remove(int i) {
//找到“索引”为i-1的pre,遍历i次即可
Node pre = head;//头结点,相当于位于0位置
for (int time = 0; time <i; time++) {
pre = pre.next; //循环i次,得到“索引 ”为i-1的pre
}
//找到i位置的节点
Node current = pre.next;
//找到i位置的下一个节点
Node behind = current.next;
//让i的前节点指向i的后节点
pre.next = behind;
//元素个数-1
N--;
return current.data;
}
//链表的查询效率较低,每一次查找某个元素的时候都需要从头节点开始往下遍历
public int indexOf(T t) {
//从头节点开始,依次找出每一个节点,求出data数据域,与t作比较
Node n = head;
for (int i = 0; n.next != null; i++) { //链表无索引,使用for循环来计数
n = n.next;
if (n.data.equals(t)) {
return i;
}
}
return -1;
}
public Iterator iterator(){
return new MyIterator();
}
private class MyIterator implements Iterator{//成员内部类
private Node n ;
public MyIterator(){
this.n=head; //即从头节点开始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n.next!=null);//判别当前节点是否还有元素可以遍历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next() { //返回迭代的下一个元素
n=n.next;
return n.data;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nkedList<String> list=new LinkedList<>();
System.out.println("-------");
list.add("中国");
list.add("美国");
list.add("俄罗斯");
list.add("法国");
System.out.println(list.length());//输出: 4
for (Object data : list) {
System.out.println(data);
}//输出:中国 美国 俄罗斯 法国
System.out.println("---------");
list.insert("加拿大",2);
System.out.println(list.indexOf("加拿大"));//输出:2
System.out.println(list.get(2));//输出:加拿大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list.length());//输出: 5
}
}
注意:
链表无索引,此处为了理解,将元素位置假设为索引,和索引一样从0开始头结点“索引”为-1,第一个元素“索引”为0,最后一个元素索引为 i-1要得到索引为 i 的元素,要遍历 i+1 次
五.复杂度分析
get(int i):每一次查询,都需要从链表的头部开始,依次向后查找时间复杂度为O(n)
insert(int i,T t):每一次插入,需要先找到i位置的前一个元素,然后完成插入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n);
remove(int i)::每一次移除,需要先找到i位置的前一个元素,然后完成插入,时间复杂度为O(n)
相比较顺序表,链表插入和删除的时间复杂度虽然一样,但仍然有很大的优势,因为链表的物理地址是不连续的,它不需要预先指定存储空间大小,或者在存储过程中涉及到扩容等操作; 同时O(n)只是耗在了for循环遍历。它并没有涉及的元素的交换。
相比较顺序表,链表的查询操作性能会比较低。
因此,如果查询操作比较多,建议使用顺序表,增删操作比较多,建议使用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