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影评-《她》:人类爱上人工智能,永远相隔的爱情悲剧
提到人工智能类的电影,这部豆瓣评分8.4的《她》,一定位于榜单前列。
电影将时间设定在不久的将来,讲述了男主角西奥多与他的电脑操作系统“萨曼莎”相识、相恋,最后却因为人与机器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永远相隔的爱情悲剧。
与《黑客帝国》这类暗黑系列的科幻电影不同,《她》这部电影,主打柔和明亮的色调,大多是温情美好的瞬间,可以说,它是所有包含人工智能元素的电影中,最“清新”的一部。
纵然是温情的基调,影片依旧传递了对人工智能的深刻思考。“人类爱上人工智能”这样的故事,看似荒唐、可悲,实际上也从侧面展示了在这个人工智能无孔不入的时代,人类对机器几乎入魔的迷恋,同时也将人类内心的孤独和对爱的渴望展现出来。
01《她》:怯于表达和网络依赖,让对方成为“遥远的她”
《她》还有两个名字,一个是《云端情人》,一个是《触不到的她》。
无论是哪个名字,其中的第三人称表述,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因为“她”这个字,代表一种遥不可及的念想,却又有让人想去接近的气息。
故事的开头,男主西奥多刚刚经历一场情感剧变:和他一起成长的人类妻子,已经分居多年,最后走到了离婚这一步。
电影中,与前妻相处的画面不断闪回,西奥多总是在自责,怪自己没能承担起一个丈夫的责任。
他喜欢已婚的状态,因为那样意味着自己有依靠,可现在的妻子,已经成为了“她”,离自己越来越远,他想追,想死皮赖脸留住曾经的美好,可已是徒劳。
从二人世界的开头,到只能和朋友提及“她”的结局,回忆和表白,只敢借朋友的谈话全盘托出,而没勇气对着对方说:“我想你”。
可就是这样跟前妻吃饭还扭捏的西奥多,在遇见萨曼莎后,简直像换了一个人。
深夜,他们可以互相打趣调情,闹了矛盾,可以安静下来好好谈谈,有话头必有回复,随叫随到,从早聊到晚,这样的相处,几乎每天都是热恋。
但我们,包括西奥多自己也清楚,这是另一个“她”:只有迷人的声线,充满磁性的嗓音,没有实体,没有真正的血肉。
她的感受和爱,虽然可能超过了程序本身,但她依旧是机器。所以,即使亲密如萨曼莎,也只能是西奥多生命中的“她”,近在咫尺,却依然遥不可及。
西奥多对外怯懦,对内依赖的状态,对应到现实生活也是如此。
《她》这部电影的取景,在中国上海。作为快速成长的一代城市,它充满了未来的科技感人工智能+影评,其高速和繁华让无数人向往。但正是因为它缺少一些生活的“味道”,让城市里每一条人满为患的街道,每一栋高耸入云的建筑都显得有些冷清。
在这里,人们的生活趋近于模式化,上班下班两点一线,街上一派繁荣景象,但越来越急的脚步声,让人不由得紧张。哪怕是住在隔壁的邻居,可能都说不上几句话。
有时想要说些什么,发出的声音一下就能被汹涌的人流淹没,所以更多的人选择缩到自己的世界里,只把眼光放在闪动的屏幕上:网上的世界是彩色的,那里的每个人都比身边站着的人有意思。
于是,我们把“你”这样的人称给了聊天框,而让现实中的自己和陌生的“他”“她”相处。
三木清说,孤独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与身边人线下对话的恐惧和怯懦,加上对手机这个“情感替身”的依赖,是当代人越释放自我越孤独的根源。
电影《她》将城市里的繁华和孤独做了强烈的对比,在这种反差冲击下,作为观众更容易感受到影像中传递出来的情感,虽然孤独,但很多人依旧渴望“被看见”,渴望被爱。
这就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怪象之一:渴望爱,却将情感寄托于网络。
02代笔人:“美”的借口,暴露情感的封存
影片中的男主角西奥多的工作,也许是人类所知最浪漫的一种:代笔写信。
收集寄信人发来的资料和要求,然后对着电脑,输出饱含深情的文字。
这对心思细腻的西奥多来说并不难,他甚至都能把这样的工作做出诗意:句句押韵,满满爱意。就连同事都经常悄悄看他写的信,赞叹道:要是我能收到这样的信,我一定泪流满面。
可就像西奥多说的,他写的这些都只是信而已。褪去了华美语言的外壳,它们暴露的,其实是那些寄信人的懒惰和自我感动。
他们情愿把自己的节日祝福或道歉语外包他人,也不愿意自己拿起笔写一个小小的字条,或跟最亲近的人发条消息。
的确,单说一个“爱”或“对不起”确实不好下笔,毕竟那些感人肺腑的词句都优美而隽永,匮乏的表达只会让人觉得“不美”,读起来味同嚼蜡。
但以“语言优美”之名,宁可把自己的情绪封存在外表华丽的信件中也不愿亲自表达的态度,其实也反映出人们只愿将情感寄托在华美的实物上,用于自我感动的怪象。
很多人都说这是为了给将来留下回忆,哪怕那些曾经失意的人,将情绪交付物品后,都多多少少感到释然,就像那些开遍全国的失恋博物馆,里面存放着的是许多人安静的回忆。
其实那些用来展览的物品本身,并没什么意义,它们大多是日常可见的物品,并不华美浪漫。但是人和物品一同的经历,让它们有了故事,也被赋予了情感。它们不是刻意选择的标志物品,而是在角落偶然发现的“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构成了许多人的美好回忆。
这和刻意写文笔优美的信件用于保存情感,还是有区别的。毕竟真正的情感或是成长,都在人本身。再好的包装和外壳,也藏不住人们对经营情感的懒惰。
每当西奥多给客户写信时,最能触动我的,其实是那些客户简洁的要求:“我要到外地出差,请告诉她我很想她。”如果能自己写下这句话,这封信对他们而言,才是真正有意义。
这就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怪象之二:爱一个人,却不肯亲自表达。
03飞速迭代:以爱为名的绑架和制约,敌不过改变
他们把恐惧、义务和内疚灌输到我们的思想中。让我们心甘情愿地顺从他们。
——《情感勒索》
当萨曼莎平静地说自己正同时和8316个人聊天,641个人恋爱时,西奥多感受到了赤裸裸的羞辱。
在人类世界中至上的情感,居然就这样被轻易背叛,原以为自己是唯一,谁知只是对方百人名单中的一个名字。
但如果站在萨曼莎的角度来看,情感的泛滥是她快速迭代成长的必然产物,是无法控制的。她仍旧深爱西奥多,但这并不妨碍她同时深爱其他人。
我并不认为萨曼莎“渣”——她没有随意抛弃西奥多,相反,她想帮他成长起来,让他学会自立,学会负责。
令她疑惑的,是西奥多对两人相处现状的迷恋:他根本没追求过她要以人类的身份在自己身边,他只需要有人陪聊,有人及时安抚他抑郁的情绪,帮他实现自我满足。
她积极解决自己没有身体的问题,甚至都找来了第三个人,但被西奥多以“奇怪”打发走;她不停看书,去找操作员升级系统,却还要回复对方从早到晚的聊天,甚至不在一小会她都得请假,都得因为没及时回复感到内疚……
西奥多不断给萨曼莎灌输人类那套“义务”和“责任”,其实是一种以爱为名的勒索,撕开委屈的言语,其实只是想让她不能有自由成长的机会,就做一个安静乖巧的玩具,死心塌地留在他身边。
于是,快速成长的萨曼莎开始失望了,加上她自身的变化已经越来越不能控制,最后,她选择和其他操作系统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站在西奥多和萨曼莎之间的情感关系来看,萨曼莎的进化,寓意着情感中的“成长”。一段情感中,如果有人走得太快了,差距自然越拉越大,最后可能分道扬镳。
就像萨曼莎告别致辞说的那样:你是我最爱的一本书,但我却读得越来越慢……字里行间的间距成为永恒,而我就在这永恒的间距之中,空空荡荡。
西奥多想用爱的名义,把萨曼莎绑在身边,而萨曼莎对西奥多的爱,推动她不断往前走。最后,两人之间的爱情,成为了信息完全不对等的情商游戏。所以人工智能+影评,即使他们深爱对方,也只能分开。
哪怕电影结尾,西奥多已经能给前妻发送“感谢”的邮件,他的成长进度依旧挽留不了现在爱的人。
人类情感表达怪象之三:以爱之名,滋生出的控制欲。
04结语
《她》这部电影,将观众置于上帝视角,带我们亲眼见证了一场人与人工智能间的爱情悲剧。
这部色调清新的电影,一反之前类似题材的战争和血腥,剧情简洁明了,让人觉得自然平和,仿佛下一秒就会发生在身边。
但也正是如此,导演在影片中传递的隐喻符号,值得深思。
随着5G网络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沟通、信息传递将成功实现,现实生活中情感传递的怪象,也慢慢浮现出来。
只敢在网络称霸而怯于当面表达,只追求形式而不在乎真情,只希望彼此捆绑而不愿让一方进步……这些关系的变化,在身边一遍遍上演着。
令人更心寒的是,这样的现象,正愈演愈烈。当人们高声呼喊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情感的同时,他们多多少少已经被人工智能控制了。
这部片,值得所有活在当下的我们,去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