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造假-科大讯飞被指“造假”:“智能翻译”窃取人工翻译成果
提起近些年最火热的技术,相信很多人心中的答案都是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云计算。近年来,作为热度最高的“风口”产业,人工智能技术吸引了无数创新创业者以及消费者的眼球。
然而近日,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科大讯飞却身陷AI“同传造假”疑云,引起了人们对AI技术的讨论和对AI行业的重新审视。
科大讯飞被指“造假”:“智能翻译”窃取人工翻译成果
近日,一位网名为“Bell Wang”的同声传译员发文称,在2018年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上,科大讯飞以文字形式上传到屏幕的,并不是“智能翻译”,而是自己的翻译成果。
一时间,此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很多同传从业者也纷纷爆料科大讯飞类似的“前科”,也有不少网友质疑科大讯飞此举涉嫌侵犯同传从业者的知识产权。
对此,科大讯飞于当天下午作出紧急回应,称科大讯飞方面从未讲过“AI同传”的概念,经过沟通,Bell Wang也表示认可“讯飞没有主动造假的行为”。
之后,科大讯飞官方微信发布文章《真金不怕火炼,科大讯飞没有造假》,公开声明没有造假。文章称,将同传人员翻译后的文字进行语音合成播出,是主办方提出的会务要求,科大讯飞仅为此提供技术支持。且科大讯飞和同传译员同为会务组的技术服务支持方,科大讯飞在此过程中不存在侵犯译员知识产权的可能性。
图片截自科大讯飞官方微信
造假事件属“误会”,这才是我们熟悉的“人工智障”
根据科大讯飞发布的文章,本次“造假风波”,其实就是一位同声传译人员把“讯飞听见”的转写功能误会成“机器同传”,才闹出了这么个“乌龙”人工智能造假,而科大讯飞方面也表示从未隐瞒过转写演讲者和同声传译的语音。
AI翻译和转写毕竟是有本质区别的,对此科大讯飞解释称:“不止能转写还能翻译,并且将达到八级水平”。但作为行业领跑者的科大讯飞同时表示,AI翻译仍然代替不了人工同传。
事实上,不止科大讯飞,微软、搜狗和腾讯等巨头也早已加入布局AI翻译的行列。尽管腾讯的微信语音、搜狗的输入法等数据源在行业内极具优势,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真正达到会议同传以及高水平翻译标准“信达雅”的程度。
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AI翻译,基本能适用于旅游等基础场景中,但面对一些俗语、术语、跨行业翻译等场景时,它们往往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被调侃为“人工智障”。
看来,AI行业的热度也是把双刃剑,在这个大热的行业中,有不少人为博眼球,借着行业热度炒作“AI威胁论”,将人工智能吹捧上“神坛”。由此造成了行业内“雷声大、雨点小”的乱象。
如今这些“神化”AI的言论,强加给行业不切实际的期望,无异于拔苗助长。要在AI这个新兴技术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中搭上快车,实现自我的突破,企业首先需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积累技术成果,共同构建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良好行业环境。
技术积累+严密保护,科大讯飞仍是“实力派”
尽管这次事件造成了科大讯飞的股票突然大跌,但最终风波还是平息了。尽管争议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但毕竟科大讯飞作为行业内的地位还是无可质疑的。
可以说,科大讯飞在行业内的声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技术领域长期的研发积累。科大讯飞在多项技术上都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可谓是真正的“实力派”。
对企业来说,技术成果的保护至关重要。科大讯飞在这方面做得也很给力。2002年至今,科大讯飞已总共申请了574项专利,其中有453件是发明专利。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人工智能造假,科大讯飞曾凭借技术专利上榜“全球50大最聪明公司”。
只有严密的专利布局,才能够为企业创新技术成果建立起全方位的保护壁垒。科大讯飞的专利申请覆盖了语音识别、智能家居、声学模型以及车载智能等多个方面,覆盖了其核心技术和外围技术,围绕技术实现和应用场景进行了全面布局。
人工智能技术需踏实前行,更需提早布局
早在2017年,科大讯飞曾发布过一篇名为《科大讯飞:拒绝神化 人工智能技术需踏实前行》的文章,呼吁各界不要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过度神化。
这次事件的爆发,提醒了广大企业面对新兴技术、热门话题,企业要想把握时代脉搏,切不可一味攀附行业热度而破坏整体环境。应该立足于自主创新,从技术本身出发,尊重技术,同时也尊重创新成果,做真正的行业创新者。
此外,根据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信息通讯院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超过美国成为AI领域专利申请量最高的国家。
尽管如今AI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还处于探索初期,但相关的专利诉讼已经备受瞩目,众多企业围绕该技术领域展开“知识产权战”已成必然。
如今正是“战事”的筹备阶段,企业应当提早对创新成果加以保护,建立核心技术壁垒,以及通过专利检索与分析制定科学的专利布局策略,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加胜算。
本院留言板
事因:近日,一篇“张小平离职影响中国登月工程”的文章刷屏。当晚,张小平此前工作单位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发布“关于张小平离职事件的情况说明”,指出文章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问:你如何看待“张小平”事件?
答:当今时代,人才保护和技术保护缺一不可。
如果您有更多想法,可在文章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