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一词的解读|digitalsocietyblog
写在前面
2017年,digital society blog邀请了全球顶级的社交媒体研究者,以“数字社会中的隐喻”为题,撰写了十篇随笔。本期推送为你分享了其中对于“人工智能”一词的解读。
人工智能究竟是一种比喻,还是机器真能像人类一样智能?自从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尽管所谓的“弱人工智能理论”( weak AI thesis)将其视为一种隐喻,“强人工智能理论”( strong AI thesis)确实从字面上理解智能这个词。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指向了未来智能机器在数字社会中的角色。本文节选自Christian Katzenbach和Stefan Larsson正在进行的关于数字社会隐喻政治的部分研究。
会有那么一天,电脑、机器人和机器被认为是智能的人吗?被装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物品,会成为我们社会的成员吗?要知道,人格的概念是流动的。曾几何时,奴隶也是没有人格权的。最近,主张给动物赋予法律人格的运动日益高涨。因此,在社会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格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可能是因为人工智能的进步,也可能是因为这个术语的定义方式发生了改变。
人工智能是一个比喻还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这个问题无法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围绕人工智能的概念有一场语义之争。正如我们将要展示的那样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一些人将人工智能视为“机器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宽泛比喻;另一些人则一字不差地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是一个意思;还有一些研究人员甚至完全拒绝这一概念。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到这个词被创造出的时间点。
历史渊源
在1956年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人工智能一词被首次使用。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约翰·麦卡锡、克劳德·香农和马文·明斯基组织了一场为期六周的夏季研讨会。他们用以下措辞介绍了自己的筹款申请:
……这项研究基于这样一种猜想:学习的每一个方面,亦或是智力的任何特征,原则上都可以被精确地描述出来。因此,我们就可以用机器来模拟它。我们将试图发现如何让机器使用语言、形成抽象的概念、解决人类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改善它们自己。
有趣的是,当时,就连会议的发起者们也没有打心底认可“人工智能”这个词。约翰·麦卡锡指出,"发明'人工智能'一词的原因之一,是避免与'控制论'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不同意诺伯特·维纳的观点。然而,人工智能一词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今天,它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
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
从上面的陈述中可以看出,这个词一直存在模糊性。“人工智能”一词可以被理解为人类智慧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复制。不过,它也可以被解释为一种猜想,正如"模拟"一词的用法所暗示的那样,人工智能和“人文智能”(humane intelligence)仍然是不同的。
对人工智能的不同解释已被概念化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命题。强人工智能理论认为,这样的模拟实际上已经复制了思维。思维本身并没有比模拟更多的东西了。相反,弱人工智能理论认为,机器不过是表现得像是智能的一样。实际上,弱人工智能理论理论认为,“智能”已经被挪用到了一种通常不适用的语境中,是以隐喻的意义使用的。
约瑟夫·魏泽鲍姆(Joseph Weizenbaum)是弱人工智能概念的积极支持者之一。他是一位犹太裔的德裔美籍计算机科学家,做过一些重要的技术发明,但仍对计算机的社会影响持批评态度。他还给著名的聊天机器人伊莉莎(Eliza)编写过程序。魏泽鲍姆为聊天机器人制定了一些正式的交流规则。聊天机器人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把对方说的话重新编写成一个问题,再用标准话语作答。
例如,强人工智能理论的支持者会通过设计神经网络,试图找到复制大脑过程的方法。强人工智能理论认为,机器可以像人类一样具有智能。强人工智能理论的支持者之一克劳斯·海夫纳(Klaus Haefner)曾与魏泽鲍姆有过一次交流。他们使用的论据是艾伦·图灵在其1949年的开创性著作《计算、机械和智能》(Computing,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早就有过的预见。
图灵用一个著名的"模仿游戏"取代了"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在这个游戏中,参与者与隔壁房间中一个人和一台机器进行书面对话。图灵的愿望是设计一台机器,它的行为使得参与者不能仅仅基于书面对话,来区分它是否是人类。因此,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是设计一个等同于人的系统,而是以一种人类无法分辨的方式行事。这是通过复制人类大脑实现的,还是以其他方式实现的,对图灵来说并不重要。
飞得和鸟不一样
在有关人工智能的文献中,研究者们将该领域可能取得的进步与飞机等其他技术进行了比较。早期的飞行模型试图模拟鸟类,而最终,飞机却以一种非常不同的方式飞行。图灵的文章的目的之一,是把焦点从一般的、目的论的争论,转移到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上。根据他的方法,人工智能在未来究竟要实现什么,这个问题没有很好的通用解决方案。但就机器本身而言,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多改进。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意识到,在很多方面,人类和机器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国际象棋或围棋等游戏就是机器已经超越人类的例子。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可能会赋予“数字社会”一词完全不同的内涵。虽然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做到了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但这是否意味着它永远不会发生?试试机器人诗歌写作的网站"bot or not"吧,这是对图灵测试的一种改编。
你会发现,即使在今天,区分机器和人类也是件棘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