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网盘引擎搜索
史蒂芬·沃尔弗拉姆Stephen Wolfram,有“科学天才”之称的物理学家、数学家、软件工程师和商人;是计算型知识引擎“阿尔法”的发明者,该搜索引擎刚一问世,便被称为“谷歌杀手”。今年年初,史蒂芬·沃尔弗拉姆在上海交通大学发表了一场演讲,演讲结束后,记者专访了这位人工智能的先行者。
2011年10月4日,iPhone 4S手机发布会,苹果公司副总裁斯科特·福斯特尔长按Home键(菜单键),对着那个泛着紫色光晕的话筒问道:“离圣诞节还有几天?”
“让我查查,稍等……”声音从手机中传出。
斯科特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82天,也就是两个月零21天,也就是11周零5天……”神奇的智能助手SIRI (苹果智能语音系统)就此横空出世,名闻天下。
让我们再把时间拉回到2009年。那年5月,“阿尔法计算知识引擎”正式发布,立即被称为“谷歌杀手”。看上去,阿尔法的界面与其他搜索界面并无不同,但它却如同用魔术般的手指打开了“百宝箱”。对于五花八门的问题,它不会罗列出带着关键词的相关网页,而是直接给出它的答案。数学家格里高里·蔡廷曾说,这是“第一个真正实用的人工智能”。SIRI所有的答案,正是来自阿尔法搜索引擎。
这两个突破,背后的“操盘手”是一家叫做沃尔弗拉姆的美国计算软件研究公司。自其成立28年来,公司的主人——史蒂芬·沃尔弗拉姆已经研发了功能不同的十余种计算机软件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一件事——让计算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人工智能的路上走得更远。
做人工智能这件事,固然需要技术与激情,但坚持往往要比迸发出新念头更加熬人。关于人工智能好与坏的想象在电影、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去年年底,霍金接过了科幻作品的接力棒,直接给出了一个警告,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彦宏则提出要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争论没有结束,在上个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比尔·盖茨则提醒,“人工智能方向是对的,但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轻易进入未知的领域。”
人工智能是怎样一回事,它的未来发展之路又将如何?听沃尔弗拉姆一一道来。
对话
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就是人工智能
解放周一:2009年,计算型知识引擎阿尔法推出。通过这个搜索引擎,人们只要提交一个问题,即可得到相应的答案,因此一度被称为“谷歌终结者”。您觉得阿尔法是否真能“终结”谷歌?
沃尔弗拉姆:其实,两者的定位有很大的区别。谷歌能够了解不同对象以及事物的关系,然后给出直接的答案。阿尔法的答案是“算”出来的,而不是“找”到的。像谷歌这样,基于统计的搜索引擎只能回答已有答案的问题,而阿尔法能解决未知问题。比如,向计算机提问:“现在国际空间站的位置在哪?”计算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理解国际空间站是什么,还要理解太空是什么、速度如何等等。这已经上升到人工智能的层面了。
解放周一:您刚刚推出的计划——“沃尔弗拉姆语言”如何促进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
沃尔弗拉姆:“沃尔弗拉姆语言”为应用的开发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它不但体现了高度的人工智能,还包括极为简单的开发模式。使用“自然语言”,我们像平时一样说话,就可以让机器听懂。这样,全世界的机器都变得更加智能,“沃尔弗拉姆语言”则成为智能化应用与硬件背后的隐形大脑,默默地为人类服务。
解放周一: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是人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于这个观点,您怎么看?
沃尔弗拉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分别是:蒸汽机、电动机、计算机,各自对应着机械革命、电器革命、信息革命。旧的世界正在消逝,新的信息技术使整个世界高度互联。这些变化与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变革完全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仅限于地域战场,还包括了对未来技术的掌控能力以及如何使之盈利的能力。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前三次革命的自然延伸,核心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它可以极大地延伸人脑的功能,对人类的各种科学发明和进步做几何级加速。而我觉得人们应该马上就会见证这一时刻。
解放周一:那么,在您看来,未来还会有什么人工智能的探索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
沃尔弗拉姆:这样的东西我每天都会想很多,就举两个例子。
例如,人们可以制造出一种很小的纳米机器人,利用它们来制药。这是一种智能的药,吃下去会自动帮助你检测身体哪里出了问题,并帮助人们自动修复。
再比如,适用于每个人的音乐定制。你随便哼个调,智能系统就会自动捕取。大部分人的音乐素养都不是很好,很多发音都不准。人工智能会猜,在你哼的这个调里面有几种可能性,然后都列上去,让你听。你说和这个相近,它就会把其他的可能性删掉,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再进一步接近。
预测人们的思想太难了
解放周一:在您的著作《一种新科学》中,开篇您就提到,“我将尝试发起另一次转变,建立一种新科学,使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能被计算出来。”整个宇宙都能被计算,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沃尔弗拉姆:我提出了“计算等价原理”,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所有过程,无论是由人力产生的还是自然界中自发的,都可以视作一种计算过程。从山顶滚下的岩石也是计算机,因为这个系统每一步都有输入,按照固定的规则更新系统,就如PC机一样。可能,宇宙就是一台电脑,整个世界都可以被计算。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在木匠眼里,月亮是木头做的。”对于我也适用,我觉得时间和空间由离散的最小单元构成,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只是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我们的世界就是通过数据计算出来的,就是一套简单的规则生成的复杂现象。
解放周一:如果世界是可以计算的,那么是否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也可以通过数据来分析?
沃尔弗拉姆:我非常喜欢数据,也非常喜欢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数据分析。我有几套系统,负责检查我之前一天锻炼了多少、完成了多少工作等。我已经搜集了25年的数据,我会时不时地对这些数据分析一下,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
但这些数据真正的宝贵之处是,当我对自己的状态有什么问题的时候,我能很容易找到答案。比如有一次我买了个新键盘,我想知道有了它打字速度是快了还是慢了,只花几分钟我就得到了答案。眼下我正打算研究一个难一些的问题,就是对我发送的电子邮件进行情绪分析,来判断哪些事情会让我开心,哪些会让我不开心。我所发现的大多数结果,都是事后想来“嗯,的确如此”的那种,但如果没有看到这些数据,我是不会往那个方向上思考的。
解放周一: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对大脑有了足够的了解,可以监控到足够的信息,甚至可以预测十秒钟之后这个人会做什么事,这时人们还有思想的自由吗?
沃尔弗拉姆:我不知道。但这一点已经部分地在鸟类中实现了,我们能大致预测一只鸟下一秒会唱什么样的歌。但我还是觉得,预测人们的思想太难了,因为所需的计算量太大,就像是要发现宇宙的全部规律一样。就算我们发现了宇宙的全部规律,要么我们得想办法进行和宇宙同样的运算,要么我们就看着宇宙自己这么算下去。
与乔布斯互相影响
解放周一:您把自己的几种产品都定位为“简洁而强大”,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苹果公司的商业理念。
沃尔弗拉姆:我和乔布斯是很好的朋友。2002年我完成了《一种新科学》,还曾邀请乔布斯在封底写一段推荐语,他说:“牛顿著作的封底都没有推荐语,为什么你需要呢?”所以我选择了以简洁的图片作为封底——乔布斯传记也是相同的风格。
从乔布斯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同样,通过我他对计算机语言的看法也有了改变。起初,他坚决不使用计算机语言,觉得太复杂、太难操作了。但当我创造了阿尔法的时候,他才真的意识到这是有用的,所以苹果手机采用SIR-I,他就坚持用阿尔法的数据库。
解放周一:与乔布斯交往,是否对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沃尔弗拉姆:我很幸运能够认识很多人,但相处得最好的是能够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的人,而这也是我的生活模式。乔布斯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非常复杂的问题。此外,他的创意也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曾多次谈到人工智能的合作,如果他还在,肯定还会有很多好的想法。
解放周一:也是因为这样,您才会经常提到,“我每天都有一个新点子”。
沃尔弗拉姆:我在做事情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障碍,会因为什么事情就突然卡住了。很多人遇到了难题就停止了,但我的经验是不管多难的问题,只要你想解决,总是能弄明白的。
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相信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你要相信,就算没人能解决,未必说明你就不能。我年轻的时候就获得了一些成功,这让我变得很有自信。我会坚持做这些,不会在意其他人说“这么做很愚蠢”、“这是不可能的”之类的话。我在和别人谈论一些事情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说,“算了吧,这太傻了。”我想,那就让我来证明这确实能实现吧。
“科学天才”的人工智能路
发现人脑本质是机器
美国一家网站曾做过这样的调查,70%的创新者,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之外获得成功。似乎是对这一调查的印证,史蒂芬·沃尔弗拉姆早期科研工作就是集中在物理领域。
那得回溯到1959年,那年,沃尔弗拉姆出生在英国伦敦,他的父母是当年从德国避难来的犹太人。10岁的时候,他立志要当科学家,然后几乎立刻发现自己和所有“科学家的摇篮”都合不来。
12岁的时候他拿到了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奖学金,却根本不屑于听老师指挥,还靠帮别的学生写作业来赚零花钱。而那时,他已经撰写了一本物理词典,接下来的两年内,又完成了3本粒子物理方面的书。
17岁时,他还没从伊顿公学正式毕业就被牛津大学录取了,但是却没有真正上过牛津——开学第一天他听了一堂大一新生课,觉得“糟透了”。第二天和第三天他分别听了大二和大三的课,结论是“全都糟透了,我再也不去听课了”。自此他几乎就没有去上过课。
短短两年之后,沃尔弗拉姆前往加州理工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牛津的一些老教授至今对此耿耿于怀。他拿到博士学位后立刻被加州理工聘用,当时他年仅20岁; 而回忆这段往事时他却眨了眨眼,“早知道早点写我的博士论文了,十几岁拿到博士学位该多赞啊!”
22岁那年,他就获得了奖励年轻创新者的著名奖项“麦克阿瑟天才奖”,至今他仍然是该奖最年轻的得主。
然而,这样一位少年天才此后的发展路线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沃尔弗拉姆14岁时开始接触计算机,“我一直认为,做研究一定要用最好的工具。即使我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还是不断遇到故障。我明白,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把它们造出来。所以,我就动手了。”
他还发现,人脑究其本质来说,是一台可以被调试以执行特定任务的通用型机器,而这一发现醍醐灌顶般地改变了他对于人工智能本质的理解。据他回忆,“有生以来第一次,我感到自己有可能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取得一点进展。”
复杂到可怕的人工智能
沃尔弗拉姆轻描淡写地把这一切归结于他性格中的“不安分”因素。他说:“内心深处,我无时不在期冀新事物的发生。”
之后,他彻底离开了大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立公司的目的却不是赚钱,而是以最大的自由来推广自己的软件和观点。为了保持掌控力,他甚至拒绝了好几次上市机会。
其结果,就是研究出了科学计算软件——Mathematica,还有一本名为 《一种新科学》的奇书的诞生。
在2002年5月14日发行之后的一个星期里,《一种新科学》 初版5万册就全部销售一空。在网上书店“亚马逊”的排行榜上,一度高居榜首,成为2002年夏天最畅销的书。
《一种新科学》 这书名,看上去是一副要惹事的样子。但沃尔弗拉姆确实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在书中实实在在地创造了“一种新科学”。在这本引发巨大争议的书里,沃尔弗拉姆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世界观:自然界的本质是计算,但计算的本质必须用实验探索,这是一条新的路线,书名也因此而来。
从那时起,沃尔弗拉姆便有了新的目标,“总的来说,我们试图做的是,只要你能描述出来想要什么,计算机就替你做。人来定义目标,然后计算机尽量去理解意思,再尽最大努力去执行。”
美国科技作家约翰·科伊特赛在看了 《一种新科学》 后说,“那东西确实令人吃惊,是人工智能的新发展。无论你对这本书的看法如何,有一件事情必须承认,沃尔弗拉姆是个天才。”
而这位天才却回应,“在我这辈子做过的各种事情里面,这是最复杂的一个,复杂到可怕,难以解释,但这也是人工智能的魅力。”
划时代的杀手级发明
搜索引擎,很多人并不陌生。不管你是提笔忘字,或是寻找学术论文,只要检索,便有了方向。
而把搜索引擎与人工智能相关联,却超出了人们的期待。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搜索引擎通过不断学习可以具备一定的智商,而且智商会越来越高,搜索引擎公司在研发人工智能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在沃尔弗拉姆看来,如果是搜索引擎公司率先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突破,在未来,这无疑是一项划时代的杀手级发明,说“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也不算过分。2009年,阿尔法计算知识引擎正式发布,这是沃尔弗拉姆在智能搜索引擎中的大胆尝试,人们透过它也仿佛看到了未来智能搜索引擎的雏形。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的搜索引擎有了一个聪明的大脑,然后通过互联网把所有的硬件都智能化,并且互通互联——手机、汽车、穿戴、家电、笔记本,再通过不同的设备捕捉到用户一天24小时的行为,这就等于把自己的标签贴到人类科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连接人与服务”理念的实现。
人工智能将给搜索引擎公司拓展出几乎没有边际的想象空间。“这个空间太大,我强迫自己每天都要想几个新点子”,沃尔弗拉姆觉得未来的可能性简直数不清,或许,人类第一个万亿美元市值公司,就会诞生于这个领域。
“全世界都意识到,如果你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的无限可能性就会被打开,而我非常想做打开这扇门的人。”这也是沃尔弗拉姆的终极目标。
让机器听懂人话
最近两年,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沃尔弗拉姆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沃尔弗拉姆语言”启动。他希望这种语言成为“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编程语言”,可以应用于各种智能设备,能够用于人类和机器的对话。
提起创设“沃尔弗拉姆语言”的初衷,沃尔弗拉姆讲起了自己的经历:“十几岁的时候,有件事情很困扰我,就是总要花很长时间来进行物理运算的准备。每次开始新的物理运算之前都要创建一个新的C语言程序,这虽然简单却通常需要好几个小时。”
“沃尔弗拉姆语言”让计算机听懂人话变成了现实。它还改变了程序员的范畴,所有的程序都不再需要代码,这意味着娃娃也能写程序,菜鸟也能做出精彩的应用。
2015年新年过后,沃尔弗拉姆在上海交通大学发表演讲。演讲结束后,他的身边围满了意犹未尽的学生,有人坦言已经使用阿尔法搜索引擎十几年了。访问中国的短短几天,沃尔弗拉姆已决定将中文作为“沃尔弗拉姆语言”继英文后着手研发的第二种语言。可能不久后,你直接在计算机上打出汉字“我想看视频”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影音软件便会立即开启,并自动调至你喜欢的视频节目。
看起来,这一天不会太遥远。记者 王一
人工智能
关于人工智能好与坏的想象在电影、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去年年底,霍金接过了科幻作品的接力棒,直接给出了一个警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彦宏则提出要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争论没有结束,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比尔·盖茨提醒,“人工智能方向是对的,但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轻易进入未知的领域。”